2023-06-30 22:41:26 CST|26m 28s Keywords: 集中营、见证、奥斯、犹太人、幸存者、囚犯、苦难、道德、波兰、小说、出生、罪恶、作品、法西斯、作家、见证文学、技术人员、生活空间 Transcript: 大家好,我是林月,那个写诗也写评论,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就是有关见证文学的议题。所谓的见证文学是指清亲身经历过那种浩劫性的那种事件的人,他们以幸存者的身份来去撰写的日记、小说、回忆录和这个诗歌作品。那我们在今天为什么要关注见证文学?因为苦难并不专属于过去,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苦难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所以今天关注建字文学,实际上就是关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苦难,以及对他的书写。 以色列有个诗人也是奥斯维辛的,这个幸存者叫帕吉斯,他曾经说过,受难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一个人受难的事实被抹消了。因此见证文学都有一种内在的道德紧迫感,不管是何种风格,何种体裁的建筑文学,他们似乎都在高声的呼喊一句话,罪恶存在过,罪恶就在那里,以便让未来的人们听到这声音。 法国有一位导演阿伦雷拉在 1956 年拍摄过一部有关奥斯维新的这样的一个纪录片,叫业余物。那么在这个业余物中间有一句这样的旁白,我们只能靠这些遗留下来的东西来想象那些撕心裂肺哭泣的夜晚。我关注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年了,在 2020 年出版了专著见证者之书。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间,要现实与想象、文学与道德、词与物这样的基础概念,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直是我关注的核心,而在这所有的问题之上,是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就是见证之难。那么身处恶境中的人,他很多人都有一种为时代见证的冲动,但是但凡和文字发生联系,就不得不遵循文学内在的规则,这个规则考验耐心,考验修辞,考验想象力,最终是在考验善本身。那么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两位奥斯维星幸存者作家,他们所书写的见证。普列莫莱维,他是犹太人,他 1919 年出生于都林,在 1930 年代在杜林大学攻读化学,拿到了化学博士学位。 1943 年 11 月,莱维和朋友们成立了一个反法西斯的游击队。 12 月 13 号,法西斯抓捕了莱维和部分队友。 1944 年2月,莱维和另外 629 名犹太人被转押到了奥斯维辛,那么和他同期到达的这 600 多名犹太人中间的大部分当天就被送进了毒气室,而莱维在集中营中间备受折磨,最后是因为化学家的身份使得莱维得以幸存,因为那个纳粹他,后来他也需要一些像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帮他们干活。 莱维是如何书写集中营的?这是不是个人?是莱维撰写的他在奥斯维辛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那这个是奥斯维新的那个大门。上面一句话很有名的,劳动带来自由。那么第一句话就是 1943 年 12 月 13 日,我被法西斯保安队逮捕了。那么最后一句话是写集中营的幸存者的,我们相互写过很多信,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再见到它。这两句话非常的平静,这种平静它带来一种内在的信息,是不是个人?他是一部摒弃了谢斯里情绪的一本书,而莱维这样做的目的,他是要尽量的让事实本身说话。 那么在莱维有力的抵触下,这个奥斯维辛和集中营和这个纳粹的罪恶一层层的被揭开。苦难从火车装满犹太人的火车驶进奥斯维新车站的时候,就已经揭开了他的黑幕。莱维是这样描写的,从列车一边下车的人进入集中营,从另一边下车的其他人就被送进了瓦斯毒气室。我们的女人们,我们的父母们,我们的儿女们就这样冷不丁的突然消失了,几乎没有人能与他们告别。我们看见他们站在站台的那一端呆了一阵子,黑压压的一片,然后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随后这个莱维这个读者就被告知,整个集中营里面那种物质的极度匮乏,所有的东西都是重要的,因为所有的东西都会被偷走,那么而饥饿则是永恒的,就是压倒性的,大家就是饿得不行了。然后在睡梦中间,那个囚犯们就磨着牙齿,然后那个咂巴着嘴巴,就梦想着那些触手可及的食物,但是他这些食物他们永远也拿不到。 在整个集中营中间占自费地位的是一种普遍的背得,到处都充满着那种就是尖利的斥责,无缘无故的暴力,被强迫的赤裸,然后极其轻率的杀戮。那么当莱维第一次被一个德国士兵殴打的时候,他感到了一种震颤,他说唯有一种深深的愕然,怎么能不带愤怒的去殴打一个人?那么当然,我们很方便的可以把这些罪责就推到纳粹身上。但是来为没有停留于此一直不曾明灭的羞耻感使他始终讲忏悔的矛头对准了自己的胸膛。也因为这样,所以在莱维的这个笔下,他经常会讲到那个集中营中间的那些灰色地带。他也一再强调,但凡顽强地保留了人性光芒的人,是挨不过集中营的这种地狱般的生存法则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他有个章节叫最后一名,那么描写了来维在集中营中间亲眼目睹的第 14 次公开的绞刑。这个绞死,这个要被绞死的人,据说是参加了一项那个起义。 在上个月,在那个奥斯维新附近有一个较小的集中营,叫比克瑙,比克瑙的焚尸炉被炸掉了,据说是负责毒气史和焚尸炉的这个特遣队干的。特遣队大家我不知道有没有看过,首尔自治就讲这个事情,它是就是集中营中间最肮脏的活,他们负责就是接送这个,把这个他们的犹太人同胞送进这个毒气室杀死以后,然后这个去剃这个吕范的头发,然后把这个尸体再送进焚尸炉监视这个炉体的运转,最后来这个清理这些有害人,这些骨灰就干最脏的火。然后因为他们接触到这个纳粹有组织屠杀的核心秘密,所以这些特遣队的人他们隔段时间就会被就是定期处决。 那么这个即将被在来为他们这些烂友这个烂友面前被处死的人,就是说好像参加了这个,就是介入了这个上次的这个起义,而且把武器带进了莱维所在的集中营,他将在站好队列的所有的这个集中营这个囚犯面前被当众出绞死。在临死之前,这个人呼叫喊出最后一句话,滥用们,我是最后一名了。这句话显然就是对那个来维来说是一种深深的震撼,因为在这个这是不是这个人这个书中间,他的就是整个的这个方式是非常的就是平静的。但是在面对这个人这句话的时候,来维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是这样写的,他,阿尔贝托和我回到同屋,我们无法面对彼此。那个被搅屎的人应该是刚毅的人,应该是由一种不同于我们的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连这样的处境都无法令他屈服,可我们却让这样的环境给毁了,可以看出他一种深深的一种自责。 那么莱维,实际上他之所以他的作品在这个大屠杀作品中显得出类拔萃,和他的这种冷静的平静的叙述有很大关系,因为他自己知道,对吧?他的重,最重要的使命是见证,而他这种重要的使命和他自己的那种眼泪相比,他的眼泪不值一提。所以就是说西方也有论者就是说就是批评过来维,说他冷漠。但是只要我们是一个很细致的敏感的读者,我们不难看到在来维的那种表面上貌似很平静的笔触下面,他压抑的那种愤怒和畸形。所以后来英国有一个评论家叫詹姆斯伍德,他就这样评价莱维,他说莱维的镇静是激烈的哀悼、反抗和确信。 那么这本被淹没于被拯救的是莱维有关见证文学的另外一本杰作。这本书是出版于 1986 年,是他去世前一年出版的。他这本书写的时间很长,他是从 1975 年开始写这本书的 8 篇文章,他断断续续写了 10 年。当然这个原因一方面也是跟莱维后来他晚年他身患这个就是很严重的抑郁症有关。 如果说这是不是个人,这本书是以冷静的叙述见长的话,那么被淹没于被拯救的它就是以对这个见证的深刻反思而令人叹服。那么在这本书中间,这个来维不再拘泥于具体的暴行的细节,当然它也会隶属一些事实,但是这些事实都是作为他分析评论的一个起点。评论起点,他把他的重关注的焦点都聚焦于这个行为后面的原因,以及集中营中间这种人性的复杂和卑微甚至对准了幸存者和受害者。所以在这个关于集中营的书其实是很多的。但是像如此苛刻的去描述这个集中营幸存者的这个书,在我看来,这个被淹没有被拯救的是第一本。所以在这本书中间,你经常会感到这个来维的那种很踌躇的,很迟疑的那种比调。 是这样的,那么在书中,莱维引用了这个 19 世纪意大利作家曼佐尼的一句话来把这个纳粹党徒的罪恶和幸存者之恶做了一种联系,内奸,压迫者,所有那些以某种方式侵害他人的人是有罪的,不仅因为他们所犯的罪行,也因为他们扭曲了受害者的灵魂。那么其实在这个像集中营这样的一个处境,对人来说它是一个极端的残暴,极端的荒诞的一种处境。那么在和平年代里面,是在和平年代日常生活里面,那种善恶关系是很松弛的,对吧?但是在集中营里面,这个善恶尖锐对立,或者也可以说三恶之间的张力在集中营里被拉扯到最大限度,有时候这种绷紧的连接之神真的就在我们面前崩断了,遏制链条散落一地,面对极端狼狈和悲惨的境地,我们甚至无法树立起重见善的信心。 被淹没被拯救的第二章就叫灰色地带,查伊姆兰克世纪的这个这么一个例子,他是波兰的犹太人,他是当时波兰那个第二大城市罗兹犹太人隔离区的领导人,那么这个人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一个人物,典型他烂,一方面他认同压迫者的许多理念,也就是说认同法西斯的很多理念。 但另一方面他又同情被压迫者,就同情那些犹太人,所以他的行为也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就是残酷镇压这个犹太人隔离区的任何的反抗的苗头,另一方面他又和这个就是德国人讨价还价,以防止更它这个区内的更多的犹太人被运送到奥守卫星。但是在这个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那种法西斯肆虐的背景下,像兰克斯基这样的一个中间路线是没有空间的,没有任何空间,所以最后他难逃厄运,他和他的家人也都被送进了奥斯维辛。据说兰克斯基他提出要用一种体面的方式。什么叫体面的方式?就是说他和他的家人坐在一辆很宽敞的车厢,里面很空荡荡的,就他和他家人几个人,很宽敞,很空畅。然后这个车厢挂在前面的普通的车厢上,后面前面囚犯的车厢都是拥挤的,肮脏的犹太人的车厢。他们家是很宽敞的,但是这一列火车去的目的地是一样的,是开往奥斯维星的毒气室和焚史鲁。所以兰克斯基这个人物他是非常矛盾的。 那么在我看来,我觉得兰克斯基特别像古希腊悲剧里的人物,他被命运抛入到可怕的境地,在这个境地中间善恶非常扭结在一起,难以区分,你对任何一方的就三个,任何一方的强调都必然会携带着他的对立面。这时候怎么办?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只有一个,就是唯一有一死,所以后来这个就是来维他。 对于这个兰克斯基的议论,我认为是高水平的,他说当我看,当我们看这个兰克斯基就像我们在镜中看我们自己,他的道德的模糊性,也是我们的第二天性,是我们的第二天信。那么我们正是由黏土和灵魂混杂而成的。我觉得他是讲得非常好,那么以这样的一种自行为开端,所以他在,他有对他自己有一个非常严厉的一个剖析。他说这来维的自己的话,他说我活着代价也许是另一个人的失去,我活着是取代了另一个人的位置,我活着便撺夺了另一个人的生存权,换言之杀食了另一个人。所以这种非常重的这样的一种负罪感使令到这个来为从他幸存之日开始,他就自觉的去承担这个一个见证者的这样的一个职责,并且把他一生的文学创作视作一种特殊的证词。 那么来维 1987 年因为抑郁症从他的这个住所都灵住所的这个楼上坠楼,后来验试官就认为是他是自杀,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4000,然后他的一个朋友叫伊迪斯布鲁克也是,他也是那个奥斯维新的幸存者,就这样评价来维的自杀,他说来维的作品中没有陆豪,一切的情绪都是克制的,但是他用他的死发出了自由的怒吼。 是174517,是来维在这个集中营中间的那个打在手臂上的囚犯的序号,这个序号来为一身都拒绝把它洗去。我想他可能是用这种方式来时刻提醒自己作为见证者的职责。后来这个数字也捐铭刻在了他的墓碑上,这个就是他的墓碑。这个数字旁边一圈铁丝。柏洛夫斯基是 1922 年出生于今天属于乌克兰的日托米尔市,他其实是波兰人,他父母是波兰人,年幼的时候父母都因为那个就是各种原因被流放到很偏远的地方。他的这个但是他很幸运就是得到了他的一个姨妈的照料。一直到 1934 年他才和他的父母已经 22 岁了,在华沙相聚,那么二战开始以后,德军占领了波兰,那柏洛夫斯基只能在地下学校学习。 1940 年,为了免避免被送到德国成为劳工,他在华沙的一个建筑材料公司找到了一份守夜人的工作,同时也做一些仓库杂役的工作。那么同时在地下大学学习文学,他所在的 13 个人的学习小组,二战以后只有 5 个人幸存下来。 1943 年,博洛夫斯基被关押到华沙,然后被送进了奥斯维辛,他在奥斯维辛被折磨了两年,他的那个序号是119198,然后奇迹班活了下来,在奥斯推新能活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奇迹。这个布洛夫斯基,那么他在他的小说叫这条路,那条路,这个小说的开头他就给我们描述了一幅集中营中间的非常恐怖的画卷,这个集中营里面主要都是由精明的囚犯构成的中间阶层。囚犯他在这个集中营里面,它是有很多等级的,犹太人是最低等的,这个中间阶层就是非犹太人。比如说这个布洛夫斯基,他是雅利安人或者另外一些技术人员,他构成这个中间阶层。在这个集中营中间,它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他们在医院营房后面的空地上建造了一个足球场,球场后面是带刺的铁狮网,铁狮网后面是有很多路轨的铁路车站,车站的右边不远处就是一个焚尸炉。囚犯们甚至有雅信在营房窗前种下了菠菜、莴苣、向日葵和大蒜,已做修饰。 那么有一天布洛夫斯就去跟那帮囚中间阶层的囚犯踢球,他就当守门员。当他反身去捡球的时候,他正好看见一列火车驶进了奥斯维金车站,然后那时候夏天穿着夏装,斑斑点点的夏装的人们从车上下来,他看到这里,然后他就继续踢球。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返身去捡球,当他抬起头来一看,他说他惊骇万分,因为火车站里面已经空无一人,那些穿着夏装的犹太人, 3000 人都不见了。然后他说,在两次角球的间歇,在我身后有 3000 个犹太人被送进了毒气室。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天空依然是湛蓝的晚霞依然醉人而美丽,莴苣和向日葵依然在装点着人们的生活。但是毒气史和焚书如的存在玷污了这个世界,使人们不可能有片刻的安宁,自欺欺人根本是不可能的,他们以自身蛮横的形象粗暴地提醒你,你就在地狱中。那么身为雅利安人的勃勃洛夫斯基如何书写集中营的?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它对于那种道德复杂性的提炼。因为大家知道,在这个集中营中间,这个空间、生活空间是很逼真逼着的,道德空间也是一样很逼着。但是柏洛夫斯基,他在这个中间居然找到了一种道德困境。那么它的一个短篇小说叫斯林格尔的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斯林格尔是党卫队的下士,甘特堡的下士,作恶多端,是集中营里面的魔鬼。他们这一帮人经常在一起吹牛,说我用拳头、棍棒和手枪亲手杀死过1万个人,就这帮魔鬼,有一次斯林格尔他就去持枪去押解一批这个一丝不挂的这个犹太人,去往这个毒气室,突然他被一个就是身材匀称,非常完美的一个古典美人的身体所吸引,他就走近这个女人抓起这个女人的手,这时候这个女人弯腰抓起一把在地上抓起一把沙子就是揉向了这个斯林格尔的双眼,那斯林格尔通的哇哇大叫,然后手枪就掉在地下。然后这个女人就捡起手枪,朝着斯林格尔的肚子连开数枪,场面非常混乱,然后当然最后那个党卫队和特遣队还是控制住了局面,把这个旅人和这些犹太人就是送进了毒气室,然后把斯林格尔送往医院,在汽车上斯林格尔非常那个就是这个痛苦的在呻吟。他说,我的上帝,我做了什么事得受这样的痛苦。 看到这句话是非常非常反讽的,当党卫队队员他们去践踏犹太人的上帝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有一天也会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上帝?是什么支撑了勃洛夫斯基对集中营的书写,在他的小说在我们奥斯维新中间,他有一句话直白地表明了他的作为见证的意图。他,你要细心观察这一切,感觉不好的时候也不要气馁,因为说不定我们要向活着的人们叙述这个集中营,这个欺骗时期的一切,要站起来维护实则的尊严。那么布洛夫斯基大概是 1946 年返回了波兰,返回波兰以后,因为他信奉社会主意识形态和他作为天才作家的这个就是敏锐的观察力之间存在着一种鸿沟,最后他被这个鸿沟带入了死亡。而这个讽刺的是这个布洛夫斯基,他在集中营中间绞尽脑汁的想逃离这个死亡。 1951 年,在他女儿出生三天以后,柏洛夫斯基独自在家拧开了煤气阀门, 10 年,只有 29 岁。那么经过我们刚才介绍的这个莱维和勃洛夫斯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关于见证是必要的,必须的,因为历史有一个吞噬鲜活森林的黑洞,在其中,生命很容易就被概念化,而苦难也不过转化为一声轻叹。带我是带着疑惑去写这个试图离心问题的这种态度去写见证者之输的。 那么当我完成这本书以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是越是细致的观察,越是不可能得出一个一劳永逸的简化的答案。复杂性是事物的原貌,它和伟大文学在道德上的复杂性是相辅相成的。而文学的最终的意义也不在于拯救,而是在于让我们可以直面我们心中的恶。文学不提供解决方案最好的时候,它不过提示了路径的可能,而路依旧漫长。好,谢谢大家。